《MC•行为参考》——何利平

何利平的行为参考
倪昆
如果我们假定成都自90年代出现的行为艺术创作群体存在着谱系的话,那么自2003年开始行为作品创作的何利平则可以被视为其中第二代群体⾥里的佼佼者,何利平的行为艺术创作起始于大学期间的行为艺术教学,发展于2005年前后开始在成都落户的行为艺术节,行为艺术所关联的身体/公众/行为表达语言,在艺术家创作实践的演进中,越来越呈现个体性之思考特点。
2003年前后的成都,行为艺术正处于艺术实践由公共空间走向画廊美术馆以及行为艺术节出现的前期,艺术家在慢慢学习吸收来自现场的创作经验的同时,如何在日趋模式化的身体行为创作中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方向,成为了⼀一个最基础和本质的追问。90年代发生在成都的行为艺术实践有很多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案例,1995年的《水的保卫者》,1997年成立的“719艺术家工作室联盟”以及他们的实践,比如说“保卫明代古城墙”等,都在积极的介入到城市的公共事件的讨论,并最终构成了一个以城市为集体面貌出现的行为艺术创作群体,2000年之后的变化在于当商业成为艺术最强大的推动力之后,反商业收藏/反艺术体制的行为艺术也迅速的被资本和流行所挤压,行为艺术节成为了此时期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也因此,当何利平等更年轻的一群立志于行为艺术创作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之后,其身体的空间实践起点已迥异于之前那种和城市公共事件的直接对话,艺术家/策展人/行为艺术节/画廊,重新建构着他们的创作半径,并由此展开了艺术家个人的思考起点:从反思行为艺术的表达方式到关于身体媒介化的强调和实践。
倪昆
如果我们假定成都自90年代出现的行为艺术创作群体存在着谱系的话,那么自2003年开始行为作品创作的何利平则可以被视为其中第二代群体⾥里的佼佼者,何利平的行为艺术创作起始于大学期间的行为艺术教学,发展于2005年前后开始在成都落户的行为艺术节,行为艺术所关联的身体/公众/行为表达语言,在艺术家创作实践的演进中,越来越呈现个体性之思考特点。
2003年前后的成都,行为艺术正处于艺术实践由公共空间走向画廊美术馆以及行为艺术节出现的前期,艺术家在慢慢学习吸收来自现场的创作经验的同时,如何在日趋模式化的身体行为创作中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方向,成为了⼀一个最基础和本质的追问。90年代发生在成都的行为艺术实践有很多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案例,1995年的《水的保卫者》,1997年成立的“719艺术家工作室联盟”以及他们的实践,比如说“保卫明代古城墙”等,都在积极的介入到城市的公共事件的讨论,并最终构成了一个以城市为集体面貌出现的行为艺术创作群体,2000年之后的变化在于当商业成为艺术最强大的推动力之后,反商业收藏/反艺术体制的行为艺术也迅速的被资本和流行所挤压,行为艺术节成为了此时期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也因此,当何利平等更年轻的一群立志于行为艺术创作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之后,其身体的空间实践起点已迥异于之前那种和城市公共事件的直接对话,艺术家/策展人/行为艺术节/画廊,重新建构着他们的创作半径,并由此展开了艺术家个人的思考起点:从反思行为艺术的表达方式到关于身体媒介化的强调和实践。
何利平:关于“MC·行为参考”的对话
(按:2016年7月2日,策展人倪昆和艺术家何利平就艺术家近期的创作进行了一次对谈。本文摘取和记录了艺术家关于自己近十四年的,以行为艺术创作为核心的思考片段,艺术家在不同时间点中的思考,自我媒介实践的拓展,艺术和流行文化及语境的互动,都慢慢渗透延展在其具体的实践和工作中。“淘气生活”是艺术家近期提出的观点,艺术和公众的互动,和互联网的交集,都被纳入此描述之中。新一代的行为艺术家们对于传统和古典的行为作品创作的天然反叛,对于身体介入到社会现场的强调,都让他们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接续起“艺术-社会”的维度,只是当前的对话对象因由扁平化的全球运动正在自身的组织重构中变得纠结复杂,艺术实践将成为其中的一股行动力量加入到自身的文化书写中。- 倪昆)
……………………………………………………………………………………
行为艺术、媒介
我从不强调行为艺术家这个身份,说自己是行为艺术家只是觉得别人好理解。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替换,做的作品是不是行为艺术或者是不是在行为艺术的定义里面,这个一点都不重要,它的边界本来就越来越模糊,没有必要去强调它。
我一直觉得行为艺术还有很多可能性。行为这一块确实没有被资本控制过,资本炒东西就跟炒黄豆、绿豆一样,绘画如果是黄豆或绿豆,那行为就是红豆,资本只要一旦碰上它就有可能被市场化。
走出工作室、走出白盒子。如何把我自己的东西结合到一个现实的场景里面?我更喜欢一些市井化的场景,有介入感,有公共性。我能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作品或者是通过其它方式,就发生在日常里的一些事情说出自己的态度,带有一种责任感,而不仅仅是去完成一件可以买卖的作品。
十四年
十四年的工作,我自己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模仿,这是一个带入的过程,再之后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比如说一段时间,自己就特别想做视觉化的东西,就是把行为艺术做得很漂亮,拍出来的图片很好看,之后有段时间喜欢做那种无意义的劳动,追求无意义的东西。后来意识到这些还是太古典。所以现在做的就是片断式的,跟日常生活发生一些关系,它是在一个探索过程中慢慢形成并找到自己,现在对于这个方向我更感兴趣。
自己也慢慢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框架,觉得这样做有可能性或是这种可能性有了支撑,自己在做的时候就更自信了。
转折阶段
2012年,从《1234567》这个作品开始。
我一直觉得行为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去重复别人的经验,我想有一些更独立的思考,然后就有了片断式的这种行为创作方式。我把气质差不多的想法、片段融合在一起,就做了《1234567》这个作品。之后,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就不断地积累,不断有新的想法出来,一直延续到现在。
文本、诗歌、戏剧感
诗歌感只是我大的方向下的一部分。它可能更符合那件作品的表达,在那件作品里更能说明问题,不是说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用那种方式。
这些文本的影响是自然带出来的。它不是我刻意去追求的,当我觉得如果结合诗歌的形式效果会更好,我就会这样去做。
关于文学感,有人提到过,我也有这种感觉。主要是我不想给自己定制一个路线,然后所有东西都往那个方向上靠,因为可能做完这个作品,之后可能很长时间作品里都不会有这种诗歌感。有可能下一个作品,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又再拿回来用。
关于第三阶段的工作
《1234567》、《荒聊九段》、《行成法》、《1+1=11》包括《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等。每次有想法的时候自己就会去辩证这个东西,该怎么做?然后自己会慢慢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框架,就有了完成这一方向的理论基础。
把坚持行为艺术的语言探索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两者结合起来推进自己的艺术创作,结合更多的可能性,包括这次的《MC行为参考》说唱系列也是建立在这种框架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自己清楚在做怎样的一件事,只要有一点突破,能往前推这么一点点我觉得都有意义。
我不强调剧场、戏剧、诗歌这些,它就是一种跨界,我不想去明确定义什么是戏剧或者是行为或者是诗歌,怎么用都可以!我也不追求那种无意义的表达。我觉得应该是类似于“淘气生活”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用创造力的方式,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丰富。
淘气生活
“淘气生活”就是态度!
“淘气生活”这个计划是我比较有野心的一个计划,包括现在做的MC系列作品,包括下一个展览计划,包括后面自己想做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归纳到淘气生活这样一个概念里来,就是把日常的东西用超出日常经验的一种方式来呈现。
以前我在微信上集一万个赞,有人问我那个是不是作品,我说你要认为是作品就是作品,认为不是就不是。对我来说无所谓,这种事情我会一直干,它的第一呈现现场就是自媒体,然后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会做个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生活打得更开,而不是说我要做一个作品,那样反而把它说小了。
。再比如我在有婉、筷子等餐具的洗碗池里面养几条金鱼,你把它放到美术馆,它可能就是一件作品。其实这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是说非要花很多精力去做一个宏大叙事或是很精美的东西,艺术不单单是那一部分,我觉得还有跟生活链接、精神链接更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存在。
RAP
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以前没有实现的原因就是需要其他人配合的东西很多,像编曲、录音各方面。RAP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这一次作品主要还是跟艺术本身有关,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影像,最后真实的呈现出来。用这种方式一是想突破边界,就是用行为影像、加上自己写的歌词,自己唱出来,类似于MV这样一种多元素的结合。这次是一个尝试。还有另外一个思考,就是对于当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我们始终是站在一个中立者的立场,用事不关己的立场来看待当下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其实也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把一些社会事件或是对现实的思考融进作品里,通过说唱的形式,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说这样一个事情,有这个情感因素在里面。但在作品里面凸显的不明显,可能更多人看到的是跨界的这部分,我是带有这样的初衷去做这样一个事情的。我还想继续用这种方式去创作,我觉得这种可能性还有很多,以后这种情感也会更加明显。
没有考虑即兴演唱,我天生五音不全,不适合现场演唱。这种创作方式做了一次之后发现还有很多闪光点自己没有充分利用,如果再往深里做我觉得可以把它做的更精彩。这次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停留在表面上的感觉。这个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拍摄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的,我觉得还可以深入。
我、作品、网络、关键词
我是随时都在想,我不属于那种能即兴的。有些人看到一个地方有感觉,马上就能做个作品,我就不行,我需要计划,需要辩证。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其实是我想了很久才实施的。
我觉得自己还没完全打开,但具体要打开到什么样?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还有很多可能性。
网络是另外一个公共空间,我的作品第一呈现场所我更倾向于网络。
我觉得现在中国就缺网红艺术家,缺这样的IP。我想做这个事,利用网红的身份,利用自媒体来做艺术,其实在《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之前,自己一直想做一些介入社会、能够引起传播和模仿的作品,刚好在那个时间点上就做了这件作品,刚好就在网络上传播开了,在做这个作品之前,我又刚好在写一篇“艺术介入社会的案例分析”的论文,它有巧合的因素。
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有几个关键词可以大概的总结出来,就是在语言探索的前提下、结合日常、用一种诙谐、调侃的方式来创作。还没有明确到要“反对什么东西”这样明确的立场上。
现状
缺钱。现在自己的创作方向,创作方式,工作节奏越来越明确,跟着自己的节奏,把作品当成一个个项目,一步一步做,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
(按:2016年7月2日,策展人倪昆和艺术家何利平就艺术家近期的创作进行了一次对谈。本文摘取和记录了艺术家关于自己近十四年的,以行为艺术创作为核心的思考片段,艺术家在不同时间点中的思考,自我媒介实践的拓展,艺术和流行文化及语境的互动,都慢慢渗透延展在其具体的实践和工作中。“淘气生活”是艺术家近期提出的观点,艺术和公众的互动,和互联网的交集,都被纳入此描述之中。新一代的行为艺术家们对于传统和古典的行为作品创作的天然反叛,对于身体介入到社会现场的强调,都让他们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接续起“艺术-社会”的维度,只是当前的对话对象因由扁平化的全球运动正在自身的组织重构中变得纠结复杂,艺术实践将成为其中的一股行动力量加入到自身的文化书写中。- 倪昆)
……………………………………………………………………………………
行为艺术、媒介
我从不强调行为艺术家这个身份,说自己是行为艺术家只是觉得别人好理解。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替换,做的作品是不是行为艺术或者是不是在行为艺术的定义里面,这个一点都不重要,它的边界本来就越来越模糊,没有必要去强调它。
我一直觉得行为艺术还有很多可能性。行为这一块确实没有被资本控制过,资本炒东西就跟炒黄豆、绿豆一样,绘画如果是黄豆或绿豆,那行为就是红豆,资本只要一旦碰上它就有可能被市场化。
走出工作室、走出白盒子。如何把我自己的东西结合到一个现实的场景里面?我更喜欢一些市井化的场景,有介入感,有公共性。我能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作品或者是通过其它方式,就发生在日常里的一些事情说出自己的态度,带有一种责任感,而不仅仅是去完成一件可以买卖的作品。
十四年
十四年的工作,我自己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模仿,这是一个带入的过程,再之后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比如说一段时间,自己就特别想做视觉化的东西,就是把行为艺术做得很漂亮,拍出来的图片很好看,之后有段时间喜欢做那种无意义的劳动,追求无意义的东西。后来意识到这些还是太古典。所以现在做的就是片断式的,跟日常生活发生一些关系,它是在一个探索过程中慢慢形成并找到自己,现在对于这个方向我更感兴趣。
自己也慢慢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框架,觉得这样做有可能性或是这种可能性有了支撑,自己在做的时候就更自信了。
转折阶段
2012年,从《1234567》这个作品开始。
我一直觉得行为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去重复别人的经验,我想有一些更独立的思考,然后就有了片断式的这种行为创作方式。我把气质差不多的想法、片段融合在一起,就做了《1234567》这个作品。之后,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就不断地积累,不断有新的想法出来,一直延续到现在。
文本、诗歌、戏剧感
诗歌感只是我大的方向下的一部分。它可能更符合那件作品的表达,在那件作品里更能说明问题,不是说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用那种方式。
这些文本的影响是自然带出来的。它不是我刻意去追求的,当我觉得如果结合诗歌的形式效果会更好,我就会这样去做。
关于文学感,有人提到过,我也有这种感觉。主要是我不想给自己定制一个路线,然后所有东西都往那个方向上靠,因为可能做完这个作品,之后可能很长时间作品里都不会有这种诗歌感。有可能下一个作品,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又再拿回来用。
关于第三阶段的工作
《1234567》、《荒聊九段》、《行成法》、《1+1=11》包括《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等。每次有想法的时候自己就会去辩证这个东西,该怎么做?然后自己会慢慢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框架,就有了完成这一方向的理论基础。
把坚持行为艺术的语言探索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两者结合起来推进自己的艺术创作,结合更多的可能性,包括这次的《MC行为参考》说唱系列也是建立在这种框架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自己清楚在做怎样的一件事,只要有一点突破,能往前推这么一点点我觉得都有意义。
我不强调剧场、戏剧、诗歌这些,它就是一种跨界,我不想去明确定义什么是戏剧或者是行为或者是诗歌,怎么用都可以!我也不追求那种无意义的表达。我觉得应该是类似于“淘气生活”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用创造力的方式,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丰富。
淘气生活
“淘气生活”就是态度!
“淘气生活”这个计划是我比较有野心的一个计划,包括现在做的MC系列作品,包括下一个展览计划,包括后面自己想做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归纳到淘气生活这样一个概念里来,就是把日常的东西用超出日常经验的一种方式来呈现。
以前我在微信上集一万个赞,有人问我那个是不是作品,我说你要认为是作品就是作品,认为不是就不是。对我来说无所谓,这种事情我会一直干,它的第一呈现现场就是自媒体,然后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会做个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生活打得更开,而不是说我要做一个作品,那样反而把它说小了。
。再比如我在有婉、筷子等餐具的洗碗池里面养几条金鱼,你把它放到美术馆,它可能就是一件作品。其实这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是说非要花很多精力去做一个宏大叙事或是很精美的东西,艺术不单单是那一部分,我觉得还有跟生活链接、精神链接更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存在。
RAP
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以前没有实现的原因就是需要其他人配合的东西很多,像编曲、录音各方面。RAP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这一次作品主要还是跟艺术本身有关,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影像,最后真实的呈现出来。用这种方式一是想突破边界,就是用行为影像、加上自己写的歌词,自己唱出来,类似于MV这样一种多元素的结合。这次是一个尝试。还有另外一个思考,就是对于当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我们始终是站在一个中立者的立场,用事不关己的立场来看待当下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其实也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把一些社会事件或是对现实的思考融进作品里,通过说唱的形式,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说这样一个事情,有这个情感因素在里面。但在作品里面凸显的不明显,可能更多人看到的是跨界的这部分,我是带有这样的初衷去做这样一个事情的。我还想继续用这种方式去创作,我觉得这种可能性还有很多,以后这种情感也会更加明显。
没有考虑即兴演唱,我天生五音不全,不适合现场演唱。这种创作方式做了一次之后发现还有很多闪光点自己没有充分利用,如果再往深里做我觉得可以把它做的更精彩。这次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停留在表面上的感觉。这个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拍摄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的,我觉得还可以深入。
我、作品、网络、关键词
我是随时都在想,我不属于那种能即兴的。有些人看到一个地方有感觉,马上就能做个作品,我就不行,我需要计划,需要辩证。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其实是我想了很久才实施的。
我觉得自己还没完全打开,但具体要打开到什么样?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还有很多可能性。
网络是另外一个公共空间,我的作品第一呈现场所我更倾向于网络。
我觉得现在中国就缺网红艺术家,缺这样的IP。我想做这个事,利用网红的身份,利用自媒体来做艺术,其实在《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之前,自己一直想做一些介入社会、能够引起传播和模仿的作品,刚好在那个时间点上就做了这件作品,刚好就在网络上传播开了,在做这个作品之前,我又刚好在写一篇“艺术介入社会的案例分析”的论文,它有巧合的因素。
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有几个关键词可以大概的总结出来,就是在语言探索的前提下、结合日常、用一种诙谐、调侃的方式来创作。还没有明确到要“反对什么东西”这样明确的立场上。
现状
缺钱。现在自己的创作方向,创作方式,工作节奏越来越明确,跟着自己的节奏,把作品当成一个个项目,一步一步做,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