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恐怖——Louise Zhang(张露茜)

关于展览
Louise Zhang张露茜的“冲突”以及“轻恐怖Soft Horror”
倪昆
2013年,22岁的Louise Zhang第一次在老家温州目睹了在中国已习以为常的火葬,外婆的遗体火化之后,放在台面上敲击碾碎,最后被纳入骨灰盒。“这是我生平所遭遇的最恐怖的事情”,这种被极度放大了的情绪,直接催发了她另一层面的关于自我的追问-身份和文化比较,最终这也促成了她目前的中国行走,北京,重庆。
Louise出生于悉尼,父母都是华人,温州人。比较特别的情况是,她家是已有三代传统的虔诚的基督教家庭。我相信宗教对于这种早期移民而言它所存在的巨大力量,只是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控制反作用于更年轻的一代时,这种抽离了精神和信仰的遵守,将成为另一种格格不入,这也构成了Louise和艺术的一种特别的关系,和反叛及逃逸有关,和真实情感与关于自由的讨论有关。
Louise的作品充满了色彩,轻的,薄的,时尚的,炫彩的。这些外在的感觉很容易和她娇小甜美的外型所对位,你会不自觉的说,Louise,你真可爱。No,这句赞美的言辞可能会是你对她“冒犯”的开端。作为艺术家,她的长期研究课题是“恐怖文化”,吸血鬼,异形,变蝇人,所有那些在电影屏幕里出现的和身体变形有关的恐怖形象,在她看来,都是人类自我欲望的投射。身体的改变源于意志的向往,与此并行的,比如说到“可爱”,像日本卡哇伊文化里的Hello Kitty,可爱形象的背后是畸形的肢体和被“摘取”的身体器官,被塑造的“可爱”是关于呵护和照顾的强调,更是“你很强大你被需要”的催眠剂。也因此,与其说Louise的这些“卡哇伊”风格的作品是对于这些景观(以及背后的文化密码)的挪用,毋宁说艺术家对于这些议题的兴趣,是源于其根性里的、纠集于信仰身份族群代际等无所不在的内化“冲突”,而慢慢展开的自我清理及表达。
Louise Zhang张露茜的“冲突”以及“轻恐怖Soft Horror”
倪昆
2013年,22岁的Louise Zhang第一次在老家温州目睹了在中国已习以为常的火葬,外婆的遗体火化之后,放在台面上敲击碾碎,最后被纳入骨灰盒。“这是我生平所遭遇的最恐怖的事情”,这种被极度放大了的情绪,直接催发了她另一层面的关于自我的追问-身份和文化比较,最终这也促成了她目前的中国行走,北京,重庆。
Louise出生于悉尼,父母都是华人,温州人。比较特别的情况是,她家是已有三代传统的虔诚的基督教家庭。我相信宗教对于这种早期移民而言它所存在的巨大力量,只是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控制反作用于更年轻的一代时,这种抽离了精神和信仰的遵守,将成为另一种格格不入,这也构成了Louise和艺术的一种特别的关系,和反叛及逃逸有关,和真实情感与关于自由的讨论有关。
Louise的作品充满了色彩,轻的,薄的,时尚的,炫彩的。这些外在的感觉很容易和她娇小甜美的外型所对位,你会不自觉的说,Louise,你真可爱。No,这句赞美的言辞可能会是你对她“冒犯”的开端。作为艺术家,她的长期研究课题是“恐怖文化”,吸血鬼,异形,变蝇人,所有那些在电影屏幕里出现的和身体变形有关的恐怖形象,在她看来,都是人类自我欲望的投射。身体的改变源于意志的向往,与此并行的,比如说到“可爱”,像日本卡哇伊文化里的Hello Kitty,可爱形象的背后是畸形的肢体和被“摘取”的身体器官,被塑造的“可爱”是关于呵护和照顾的强调,更是“你很强大你被需要”的催眠剂。也因此,与其说Louise的这些“卡哇伊”风格的作品是对于这些景观(以及背后的文化密码)的挪用,毋宁说艺术家对于这些议题的兴趣,是源于其根性里的、纠集于信仰身份族群代际等无所不在的内化“冲突”,而慢慢展开的自我清理及表达。
轻恐怖,自我治疗的最初端
文玮
艺术家出生成长在澳大利亚的华裔基督徒家庭,成长背景相对复杂,尽管是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文化里,她依旧保持着作为“普通一员”的心理,并不对她历史身份有太多的关注。由于有着基督教徒家庭背景的她,身份的矛盾与宗教矛盾在她成长过程里逐渐显现出来的,就但在几年以前,由于外祖母的葬礼,使她开始关注自身身份的问题。
艺术家说,最初选择重庆作为驻留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重庆有丰都,那个著名的鬼城首府。
在基督教义里,若是不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而地狱仅有烈火中烧。出身于基督教徒的她,对这样的地狱的概念是极之恐惧的,尽管早几年她渐渐放下信仰,那些根深的观念的恐惧依旧深刻影响着她,使她无法从恐惧中完全挣脱开来。后来她接触到了中国神话里地狱,一个与西方炼狱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并不是但凡放弃了神,必定永生在炼火中烧,毫无希望可言;而是一个存在像是司法体系有审判制度的地狱,人死了下地狱,接受审判,再根据生前为人品德/作风来决定来生的身份/生活状况,若不是穷凶恶极的人,都可以加入轮回盘,尽管是在十八层地狱中受苦难,也是有个限期。就这样,地狱这个名词对于她来说就变得没有那么可怖,相反有趣得多。她也借此来将自身对地狱的恐惧转化为轻恐怖,这个展览所作的作品,是她对身份探讨和(对于她来说)新的文化现场最初实验,也作为她自我治疗最初端的手段。
艺术家以往的创作方向以学术讨论为主,其中“恐怖”是其中之一。她更倾向于隐藏在生理表象变异的恐怖背后的心理变异的恐怖,拿日本的“卡哇伊(可爱)”文化来说,表皮上的“卡哇伊(可爱)”在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黑暗/变态的心理,可爱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天真无邪的/软弱无力的,人们喜欢“可爱”的情感背后更多是自身对“可爱的物像”可拥有支配性,和有展示自身力量的余地,无论是保护抑或是操控,都是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肯定,这样的情绪其实是本能里的黑暗面。她以此讨论点为创作基础,创造出系列形象活泼稚嫩,用色轻快明亮的作品。如同孩童玩具的作品里头写着黑暗的/讽刺的只言片语,闪亮着的表象下却是有毒的/存在时间不长的塑胶意味,并使观者产生“可爱的”具有可支配/可操纵的心理。艺术家便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将两个极端——表象上的可爱明快与意识里的极恐怖——中和推至现实生活里一个灰色地带,一个和谐的状态。
前几天笔者看了电影《沉默》,一个讲述的是葡萄牙传教士遭到了日本政府压迫的故事。日本早期的基督教徒显现出极为虔诚,结合大和民族的情性,整部影片显得尤为壮烈。影片中有多处展现了日本基督教徒对教义的错误理解,让我不禁思考:人们究竟是因为太爱神而誓死不违背神,抑或是太过于向往天堂和害怕下地狱才会如此虔诚于神?我将这个问题抛予艺术家,她的回答是:“我不敢确定我是否源于爱,但是我绝对肯定,我的恐惧是因为地狱。”
文玮
艺术家出生成长在澳大利亚的华裔基督徒家庭,成长背景相对复杂,尽管是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文化里,她依旧保持着作为“普通一员”的心理,并不对她历史身份有太多的关注。由于有着基督教徒家庭背景的她,身份的矛盾与宗教矛盾在她成长过程里逐渐显现出来的,就但在几年以前,由于外祖母的葬礼,使她开始关注自身身份的问题。
艺术家说,最初选择重庆作为驻留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重庆有丰都,那个著名的鬼城首府。
在基督教义里,若是不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而地狱仅有烈火中烧。出身于基督教徒的她,对这样的地狱的概念是极之恐惧的,尽管早几年她渐渐放下信仰,那些根深的观念的恐惧依旧深刻影响着她,使她无法从恐惧中完全挣脱开来。后来她接触到了中国神话里地狱,一个与西方炼狱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并不是但凡放弃了神,必定永生在炼火中烧,毫无希望可言;而是一个存在像是司法体系有审判制度的地狱,人死了下地狱,接受审判,再根据生前为人品德/作风来决定来生的身份/生活状况,若不是穷凶恶极的人,都可以加入轮回盘,尽管是在十八层地狱中受苦难,也是有个限期。就这样,地狱这个名词对于她来说就变得没有那么可怖,相反有趣得多。她也借此来将自身对地狱的恐惧转化为轻恐怖,这个展览所作的作品,是她对身份探讨和(对于她来说)新的文化现场最初实验,也作为她自我治疗最初端的手段。
艺术家以往的创作方向以学术讨论为主,其中“恐怖”是其中之一。她更倾向于隐藏在生理表象变异的恐怖背后的心理变异的恐怖,拿日本的“卡哇伊(可爱)”文化来说,表皮上的“卡哇伊(可爱)”在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黑暗/变态的心理,可爱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天真无邪的/软弱无力的,人们喜欢“可爱”的情感背后更多是自身对“可爱的物像”可拥有支配性,和有展示自身力量的余地,无论是保护抑或是操控,都是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肯定,这样的情绪其实是本能里的黑暗面。她以此讨论点为创作基础,创造出系列形象活泼稚嫩,用色轻快明亮的作品。如同孩童玩具的作品里头写着黑暗的/讽刺的只言片语,闪亮着的表象下却是有毒的/存在时间不长的塑胶意味,并使观者产生“可爱的”具有可支配/可操纵的心理。艺术家便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将两个极端——表象上的可爱明快与意识里的极恐怖——中和推至现实生活里一个灰色地带,一个和谐的状态。
前几天笔者看了电影《沉默》,一个讲述的是葡萄牙传教士遭到了日本政府压迫的故事。日本早期的基督教徒显现出极为虔诚,结合大和民族的情性,整部影片显得尤为壮烈。影片中有多处展现了日本基督教徒对教义的错误理解,让我不禁思考:人们究竟是因为太爱神而誓死不违背神,抑或是太过于向往天堂和害怕下地狱才会如此虔诚于神?我将这个问题抛予艺术家,她的回答是:“我不敢确定我是否源于爱,但是我绝对肯定,我的恐惧是因为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