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Other Side

关于展览
别处?On the Other Side
2010-2016/倪昆
“On the Other Side录像艺术项目”发起自2010年,当时受德国电影机构Filmgruppe Chaos的邀请,我前往德国出席并担任由他们总体策划的中国独立电影项目中的中国录像艺术单元,并以此为契机,发起了“On the Other Side中国录像艺术项目”。当年的项目混合了Video Art,实验影像,动画,纪录短片等多种类型,希望以尽量丰富的媒介类型来呈现我们艺术家创作的多元性。10月,辗转放映于汉堡,基尔,海德堡,胡苏姆,柏林。在德国的首映安排在汉堡第二大电影院,生平首次在专业剧场的巨幕里播放艺术家的作品,完全不一样的冲击和体验。可能是剧场的缘故,映后的交流偏于文化差异的讨论,最简单的情形是,大家对于叙事或话题的兴趣远多于艺术的讨论。柏林的经验要特别很多,在艺术家好友Clemens Wilhelm的帮助下,项目在一家据称是艺术家聚集的老咖啡馆的小剧场里举办。Clemens Wilhelm是一位出生于柏林的录像艺术家,同时也是“ I SEE国际艺术影像节”的策展人。柏林的放映因为他的缘故来了不少圈内人,艺术家们观看时的认真专注,结束后的对谈啤酒胡侃,都让我对柏林这座城市有了更为细微的触感和体验。也就是在那个阶段,Organhaus和德国艺术家、机构的合作进入到一种频繁的常态,越来越多的德国艺术家,越来越多的与柏林有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的让我们愈发喜欢的他们的思想和艺术。
2011年3月,获英国三角艺术基金会资助,我参加了由他们发起的策展人国际调研和机构考察计划,该计划依托三角艺术基金会遍布全球的艺术机构网络,以机构间的互动走访,来发展和推动新的工作内容,进而带动自身的机构建设。在印度的工作为期1个月,重点落在KHOJ-位于新德里的这所印度最重要的艺术家自营机构,以及班加罗尔的1Shanthiroad Studio。印度的经历是疯狂而迷乱的,永远搞不懂的印度英语,奇特的人和自然的关系,艺术家作品里的动物,年轻艺术家们的行为和身体。停驻期间刚好遇到由张颂仁带队的西天中土计划来KHOJ的访问,遇到同行的陆兴华,陈光兴,还有当时作为翻译及协调员的陈韵。印度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多次停留和对话的国家,特别喜欢他们那些带有后工业特征的装置作品,喜欢孟买以及孟买的艺术机构,可惜的是当时一直在讨论的艺术家互换计划,最终没有成行。同样也因为我糟糕的英语,原计划的公开讲座被迫取消,On the Other Side和当时在KHOJ驻留的印度和英国艺术家的Opening Studio同时举行,现在还记得那位班加罗尔艺术家把一个灯光装置安放在KHOJ对面楼房的屋顶,夜晚开幕的时候,很是魔幻。
同年5月,2008年来空间驻留的瑞士新媒体艺术家Esther Hunziker来信,邀请我们的前助理雷丝雨,作为声音艺术家前往苏黎世进行艺术项目合作。同期,邀请我们组织一项影像项目。On the Other Side也因为这个原因来到了苏黎世,来到了大学和艺术机构。很高兴的是,到今年,居然还听到有人反馈关于那次活动的积极影响,我想,对话还是应该继续下去,虽然我们自己正在改变,我们的艺术家们也正在改变。
2013年春节,收到了日本亚洲福冈美术馆的来信,通知我获得了2014年3月在美术馆为期6周的临时研究员的工作,研究课题为Artist-run-space in Asia。 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我主持一场公开活动,On the Other Side也就因此被带到福冈亚洲美术馆,讲座对话加为期三天的短期展览(属于美术馆的教育板块展览),展览分为4个部分,历史/政治/城市化/个体表达,艺术家有石青,厉槟源,王我,杨健,董勋,刘伟伟,余果,张嘉平,山羊等。2012年起,和日本的合作正式建立,北九州的Gallery Soap,目前已成为我们最主要的几个国际合作机构之一。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亚洲酒店 Hotel Asia Project”被带到Organhaus,2015年,我们重新启动该项目,北九州-曼谷-重庆,成为新一轮计划的实施城市。非常惊讶的是,15年的项目有邀请到足立正生和大友良英参加,这也让我获得了非常难得的和日本最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间的直接对话。也算是一场奇妙的经历。
On the Other Side,从它开始到现在已过去6年,它的另外一层意义在于,它伴随和见证了我们自我清理的过程,从2010年前的主动关于西方的对话,到2012年后的,更为强调的亚洲视角以及更为主动的邀请亚洲城市之间的联动。十年的工作,可以被视为一个阶段,社会一直在变,我们却依旧还在谈清理。艺术和语境的修正对话,创意经济对独立表达的全面渗透,何去何从,何优何劣,一句话,时间可以证明很多,另外还有一句话,慢慢来比较快,以此共勉吧。
别处?On the Other Side
2010-2016/倪昆
“On the Other Side录像艺术项目”发起自2010年,当时受德国电影机构Filmgruppe Chaos的邀请,我前往德国出席并担任由他们总体策划的中国独立电影项目中的中国录像艺术单元,并以此为契机,发起了“On the Other Side中国录像艺术项目”。当年的项目混合了Video Art,实验影像,动画,纪录短片等多种类型,希望以尽量丰富的媒介类型来呈现我们艺术家创作的多元性。10月,辗转放映于汉堡,基尔,海德堡,胡苏姆,柏林。在德国的首映安排在汉堡第二大电影院,生平首次在专业剧场的巨幕里播放艺术家的作品,完全不一样的冲击和体验。可能是剧场的缘故,映后的交流偏于文化差异的讨论,最简单的情形是,大家对于叙事或话题的兴趣远多于艺术的讨论。柏林的经验要特别很多,在艺术家好友Clemens Wilhelm的帮助下,项目在一家据称是艺术家聚集的老咖啡馆的小剧场里举办。Clemens Wilhelm是一位出生于柏林的录像艺术家,同时也是“ I SEE国际艺术影像节”的策展人。柏林的放映因为他的缘故来了不少圈内人,艺术家们观看时的认真专注,结束后的对谈啤酒胡侃,都让我对柏林这座城市有了更为细微的触感和体验。也就是在那个阶段,Organhaus和德国艺术家、机构的合作进入到一种频繁的常态,越来越多的德国艺术家,越来越多的与柏林有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的让我们愈发喜欢的他们的思想和艺术。
2011年3月,获英国三角艺术基金会资助,我参加了由他们发起的策展人国际调研和机构考察计划,该计划依托三角艺术基金会遍布全球的艺术机构网络,以机构间的互动走访,来发展和推动新的工作内容,进而带动自身的机构建设。在印度的工作为期1个月,重点落在KHOJ-位于新德里的这所印度最重要的艺术家自营机构,以及班加罗尔的1Shanthiroad Studio。印度的经历是疯狂而迷乱的,永远搞不懂的印度英语,奇特的人和自然的关系,艺术家作品里的动物,年轻艺术家们的行为和身体。停驻期间刚好遇到由张颂仁带队的西天中土计划来KHOJ的访问,遇到同行的陆兴华,陈光兴,还有当时作为翻译及协调员的陈韵。印度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多次停留和对话的国家,特别喜欢他们那些带有后工业特征的装置作品,喜欢孟买以及孟买的艺术机构,可惜的是当时一直在讨论的艺术家互换计划,最终没有成行。同样也因为我糟糕的英语,原计划的公开讲座被迫取消,On the Other Side和当时在KHOJ驻留的印度和英国艺术家的Opening Studio同时举行,现在还记得那位班加罗尔艺术家把一个灯光装置安放在KHOJ对面楼房的屋顶,夜晚开幕的时候,很是魔幻。
同年5月,2008年来空间驻留的瑞士新媒体艺术家Esther Hunziker来信,邀请我们的前助理雷丝雨,作为声音艺术家前往苏黎世进行艺术项目合作。同期,邀请我们组织一项影像项目。On the Other Side也因为这个原因来到了苏黎世,来到了大学和艺术机构。很高兴的是,到今年,居然还听到有人反馈关于那次活动的积极影响,我想,对话还是应该继续下去,虽然我们自己正在改变,我们的艺术家们也正在改变。
2013年春节,收到了日本亚洲福冈美术馆的来信,通知我获得了2014年3月在美术馆为期6周的临时研究员的工作,研究课题为Artist-run-space in Asia。 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我主持一场公开活动,On the Other Side也就因此被带到福冈亚洲美术馆,讲座对话加为期三天的短期展览(属于美术馆的教育板块展览),展览分为4个部分,历史/政治/城市化/个体表达,艺术家有石青,厉槟源,王我,杨健,董勋,刘伟伟,余果,张嘉平,山羊等。2012年起,和日本的合作正式建立,北九州的Gallery Soap,目前已成为我们最主要的几个国际合作机构之一。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亚洲酒店 Hotel Asia Project”被带到Organhaus,2015年,我们重新启动该项目,北九州-曼谷-重庆,成为新一轮计划的实施城市。非常惊讶的是,15年的项目有邀请到足立正生和大友良英参加,这也让我获得了非常难得的和日本最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间的直接对话。也算是一场奇妙的经历。
On the Other Side,从它开始到现在已过去6年,它的另外一层意义在于,它伴随和见证了我们自我清理的过程,从2010年前的主动关于西方的对话,到2012年后的,更为强调的亚洲视角以及更为主动的邀请亚洲城市之间的联动。十年的工作,可以被视为一个阶段,社会一直在变,我们却依旧还在谈清理。艺术和语境的修正对话,创意经济对独立表达的全面渗透,何去何从,何优何劣,一句话,时间可以证明很多,另外还有一句话,慢慢来比较快,以此共勉吧。